專家信息:
董鎖成 ,男,1962年生,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二級),中國科學院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首席教授,東北亞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旅游研究與規劃設計中心副主任,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中蒙俄國際經濟走廊多學科聯合考察項目首席科學家,“一帶一路”國際科學家聯盟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生態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兼區域生態經濟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常務理事兼世界資源研究分會主任,中國地理學會政治地理與地緣關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綠色城市工作委員會副會長,國際綠色經濟協會理事,中國人與生物圈自然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俄生態理事會中方委員。曾連任兩屆聯合國人居署全球人居研究網絡顧問委員會委員,任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十三五”規劃課題專家組組長,國家林草局“十四五”規劃課題組長,甘肅省人民政府旅游智庫副主任、甘肅省政協智庫專家、寧夏內陸開放實驗區咨詢專家、京津風沙源專家委員會委員及貴陽、平涼、定西、甘南等多個地方政府咨詢專家。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78-1982 西北師范大學地理系。
1987年獲經濟地理專業碩士學位。
1991年獲東北師范大學經濟地理專業博士學位。
1991年到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從事科研工作。
1996年晉升為研究員。
1998年晉升博士生導師。
學術兼職:
2020.12-今 俄羅斯自然科學院 外籍院士
2014.09-今 “一帶一路”國際科學家聯盟 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
2009.09-今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資源經濟與能礦研究室 主任
2019.12-今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東北亞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2009.09-今 旅游研究與規劃設計中心 副主任
2008.07-2019.12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區域生態經濟研究與規劃中心 主任
2019.10-今 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常務理事長兼世界資源分會 主任
2016.07-今 中俄生態理事會 中方委員
2017.06-今 國際綠色經濟協會 理事
1998.08-今 中國生態經濟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兼區域生態經濟專業委員會 主任
1996.02-2019.10中國自然資源學會/資源經濟研究專業委員會 常務理事/主任
2004.01-2009.12聯合國人居署全球人居研究網絡顧問委員會 委員
1999.09-2008.09 聯合國工發組織中國投資處綠色產業專家委員會 委員
2019.12-今 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綠色城市工作委員會 副會長
2015.10-今 國家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專家咨詢委員會 委員
2017.01-今 甘肅省人民政府旅游智庫 副主任/智庫專家
2017.10-今 中國地理學會政治地理與地緣關系專業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
2015.10-今 貴陽市生態文明委員會 專家顧問
2016.07-今 寧夏回族自治區內陸開放實驗區專家委員會委員
2017.03-今 甘肅省政協智庫智庫專家
2019.06-今 第一屆人與生物圈自然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
《自然資源學報》、《資源科學》、《Resource,Environment and Ecology》,《Ecologic Economics》、《干旱區資源與環境》等雜志編委。
科學研究:
研究領域和方向:
1. 區域生態經濟、資源經濟和區域可持續發展;
2. 城市化與環境互動機理、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規律、循環經濟與區域生態經濟發展模式;
3. 循環經濟規劃、生態經濟規劃、國土空間規劃、鄉村振興規劃、生態文明和旅游規劃。
研究項目與學術成就:
近20多年,董鎖成對區域生態經濟學理論方法和實踐進行了開創性研究,提出了區域生態經濟系統結構、生態經濟區劃理論方法,以及中國特色四層循環經濟、六城建設生態城和大旅游等區域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在國家和50多個省、市、縣應用,綜合效益顯著。開拓了“一帶一路”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國際合作研究,為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及生態環境共建提供了科學依據。在中科院領導下,作為主要發起人之一推動建立了“一帶一路”國際科學家聯盟,為加強“一帶一路”共建的科技合作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國際創新平臺。執筆撰寫咨詢報告40余份被兩辦采用或被黨和國家領導人批復,包括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資源型城市轉型、雄安新區綠色生態城市建設、冬奧會選址、冰雪旅游發展和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等,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
主持國家科技基礎專項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家社科重大基金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項、中科院A類先導專項課題1項,主持完成部委及地方項目近100余項。
2000-2004年合作主持完成中3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課題“西部環境演變趨勢與可持續發展對策”,最早提出并組織完成“西部生態經濟區劃與典型區可持續發展模式”研究,被列為國家“十一五”規劃前期研究成果和中科院資源環境領域重要成果;2002年以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科學計劃重點項目“西北過去50年城市化與環境互動作用機理研究”,主持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石羊河流域綠洲城市化的環境效應和調控對策”、“寧蒙沿黃地帶城鎮化與環境耦合機理和調控對策”、“中國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規律和對策”,對西北城市化與環境互動機理與對策研究取得較大進展,引領了國內城市化與環境關系及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研究方向,合作論文北京市經濟與環境關系定量模型研究被評為《地理研究》35周年TOP10論文;主持完成“甘肅省旅游業發展規劃”和冬奧會舉辦地張家口“崇禮大區滑雪旅游規劃”等數十項旅游規劃,對大旅游發展模式的研究取得了創新性進展;上世紀九十年代,提出經濟地域運動理論和非均衡系統協調的區域發展模式,較早研究了我國資源節約型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和沿海地區21世紀資源環境戰略。
2000年參與負責國家林業局、青海省政府和中國探險協會組織的“三江源生態環境綜合考察”,提出建立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議,被國務院采用并立項,對三江源國家自然保護區建設發揮了重要的決策支持。2005年以來組織中俄東北亞、中亞、埃及尼羅河流域、澳大利亞資源環境與區域發展以及歐洲阿爾卑斯山地和韓國滑雪及裝備制造產業考察,開拓了新世紀我國國際資源環境綜合考察研究。2007-2012年主持完成國家科技基礎專項重點項目“中國北方及其毗鄰地區綜合科學考察”,被科技部評為優秀成果。2017年主持科技部基礎資源調查專項“中蒙俄國際經濟走廊多學科聯合考察”,2018年主持中科院科技戰略性先導A類專項課題“中蒙俄經濟走廊交通管道建設的生態環境問題與對策研究”。對中蒙俄經濟走廊地理環境、資源潛力、城市化、社會經濟、信息系統平臺、生態風險及防控技術、綠色經濟走廊示范研究等方面取得系列重要創新成果。
發明專利:
[1]李飛,董鎖成 . 一種規;笄蒺B殖業的清潔生產模式沙盤模型[P]. CN209843043U,2019-12-24.
[2]李飛,董鎖成 . 一種精準化施肥裝置[P]. CN209768203U,2019-12-13.
[3]董鎖成 ,趙敏燕,李澤紅,蘇騰偉,李蓓,程昊,鄭吉. 環境解說裝置[P]. CN209168693U,2019-07-26.
[4]趙敏燕,董鎖成 ,李宇,李蓓,李富佳,唐甜甜,夏冰. 組裝式環境解說牌[P]. CN209168694U,2019-07-26.
[5]李宇,董鎖成 ,李富佳,李澤紅. 視頻監測系統[P]. CN205901947U,2017-01-18.
[6]李宇,董鎖成 ,石廣義. 視頻監測系統及其監測方法[P]. CN106101641A,2016-11-09.
代表性學術論著:
在《Environment Science & Technology》、《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Land Use Policy》、《地理學報》、《自然資源學報》、《地理研究》、《資源學報》、《資源科學》、《中國軟科學》等國內外刊物發表論著370多篇(部),其中專著30余部。
1.代表性著作:
[1] 董鎖成 著,《經濟地域運動論-區域經濟發展的時空規律研究》,科學出版社,1994年。
[2] 董鎖成 等著,《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研究》,陜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獲中宣部國家“五個一”工程獎)。
[3] 董鎖成 等著,《中國北方及其毗鄰地區經濟社會科學考察報告》,科學出版社, 2015年。
[4] 董鎖成 、孫九林等著,《東北亞及中亞可持續發展(英文版)》,科學出版社,2017年。
[5] 孫九林、董鎖成 等編著,《西部典型區生態文明建設模式與戰略研究》,科學出版社,2020年。
[6] 董鎖成 等著,西部生態-經濟區劃及典型區可持續發展模式與對策研究,馬凱主編《“十一五”規劃戰略研究》,中國科技出版社,2005年。
[7] 董鎖成 、李富佳、劉家駿等著,循環經濟、低碳經濟與生態產業園建設,李文華主編《中國當代生態學研究》,科學出版社,2013年。
[8] 董鎖成 ,孫九林等著,《中國北方及其毗鄰地區科學考察綜合報告》,科學出版社, 2016年。
[9] 董鎖成 、李宇等著,《2022年冬奧會舉辦地滑雪旅游發展研究》,科學出版社,2019年。
[10] 董鎖成 等編著,《中國東部沿海地區21世紀資源與環境戰略》,科學出版社,1996年。
[11] 董鎖成 主編,《黃土高原生態脆弱貧困區小康之路:定西市21世紀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甘肅人民出版社,2005年。
[12] 董鎖成 主編,《中國百年資源、環境與發展報告——1950-2050年資源、環境與經濟演變和對策》(中科院《人與自然叢書》),湖北科技出版社,2005年。
[13] 董鎖成 等著,《甘肅省旅游業發展規劃》,中國旅游出版社,2009年。
[14] 董鎖成 等著,《新農村建設理論與實踐:永清縣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研究》,北京出版社,2012年。
[15] 董鎖成 等著,《西北比較優勢與特色區域經濟》,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年。
[16] 董鎖成 主編,《21世紀中國可持續發展新論: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模式和對策》,陜西人民出版社, 1999年。
2.代表性學術論文:
[1] Alexey Bilgaev, Suocheng Dong *, et al. Baikal Region (Russia) Development Prospects Based on the Green Economy Principles[J], Sustainability 2021, 13(1), 157.
[2] Suocheng Dong , et al. An evaluation of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risks of China-Mongolia-Russia high-speed railway construction and policy suggestions[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8,28(7):900-918.
[3] Suocheng Dong , et al., Assessment of comprehensive effects and optimization of a circular economy system of coal power and cement in Kongtong district, Pingliang city, Gansu province, China[J]. Sustainability, 2017. 9. 787.
[4] Suocheng Dong , et 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in mongolia[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9 (5): 861-871.
[5] Yongjiao Wu, Suocheng Dong *, et al. Quantifying urban land expansion dynamics through improved land management institution model: Application in Ningxia-Inner Mongolia, China[J]. Land Use Policy, 2018, 78:386-396.
[6] Rongxia Zhang, Suocheng Dong *, et al. Th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strategy- taking He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20,06 , DOI: 10.1007/s11356-020-09790-1.
[7] Hao Cheng, Suocheng Dong , et al.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analysis of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driving force for carbon emissions embodied in interprovincial trade and optimization policies: case study of Northeast industrial district in China[J]. Environment Science & Technology, 2018, 52, 346-358.
[8] Hao Cheng, Suocheng Dong, et al. A circular economy system for breaking the development dilemma of 'ecological Fragility Economic poverty' vicious circle: A CEEPS-SD analysi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9. 212: 381-392.
[9] Suocheng Dong , Cheng Hao, Li Yu, et al. Study on Rural Landscape Types and Recreational Value Spatial Analysis of the Valle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A Case of Hulu Watershed, Gansu Province, China[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7,27 (2):286-297.
[10] Fujia Li. Suocheng Dong *, et al. Measurement and scenario simulation of effect of urbanization on regional CO2 emissions based on UEC-SD model: A case study in Liaoning Province, China[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5,25(3):350-360.
[11] Rui Wang, Bing Xia*, Suocheng Dong *,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Driving Forces of Eco-Efficiency of Regional Tourism in China[J]. Sustainability, 2021, 13(1), 280.
[12] Yongzhi Chang, Suocheng Dong *. Study on green ecological assessment of high-speed railway using unascertained measure and AHP[J]. Tehnicki Viesnik-Techincal Gazette, 2017, 24(5): 1579-1589.
[13] Suocheng Dong , Yijia Li, Yu Li*,Spatiotemporal Patterns and Drivers of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in the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J],Pol. J. Environ. Stud. Vol. 30, No. 3 (2021), 1-15.
[14] Alexey Bilgaev, Suocheng Dong *, Fujia Li*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current Eco-Socio-Economic situation of the Baikal region (Russ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reen economy development[J]. Sustainability, 2020, 12(9), 3637.
[15] Ji Zheng, Yingjie Hu, Tamir Boldanov, Tcogto Bazarzhapov, Dan Meng, Yu Li*, Suocheng Dong *.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Siberian and Far East Federal Districts, Russia from 2005 to 2017. Peer J, 2020. DOI 10.7717/peerj.9125.
[16] Fei Li, Suocheng Dong , Xue Li, et al. Energy consumption-economic growth relationship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China. Energy Policy, 2011,39(2):568-574.
[17] 董鎖成 ,李懿珈,李富佳等,中蒙俄經濟走廊交通及管線建設的生態風險區劃及對策研究[J]. 中國科學院院刊,2021, 36 (2),141-149.
[18] 董鎖成 ,史丹,李富佳等,中部地區資源環境、經濟和城鎮化形勢與綠色崛起戰略研究[J].資源科學, 2019,41(01):33-42.
[19] 董鎖成 . “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模式與對策[N]. 中國經濟時報, 2017-05-11(005).
[20] 董鎖成 ,黃永斌,李澤紅等.絲綢之路經濟帶經濟發展格局與區域經濟一體化模式[J].資源科學,2014(12):2451-2458.
[21] 吳玉萍,董鎖成 ,宋鍵峰.北京市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水平計量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2002(02):239-246.
[22] 董鎖成 ,楊洋,李富佳等. 中蒙俄高鐵建設的影響因子、機理及對策研究[J]. 地理學報,2019,74(02):297-311.
[23] 楊洋,董鎖成 *等.東北地區與俄羅斯遠東和貝加爾地區契合機制研究[J].資源科學, 2019,41(1):43-52.
[24] 董鎖成 ,張小軍,王傳勝.中國西部生態—經濟區的主要特征與癥結[J].資源科學,2005(06):103-111.
[25] 董鎖成 ,曲鴻敏.西北地區生態經濟類型劃分與非均衡協調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J].開發研究,2000(02):20-23.
[26] 董鎖成 ,于會錄等.中國工業節能:循環經濟發展的驅動因素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06):27-34.
[27] 董鎖成 ,李宇等,.東北亞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科學問題探討(英文)[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1(03):250-256.
[28] 董鎖成 ,李雪等.寧蒙陜甘沿黃生態經濟帶建設構想[J].地理研究,2010(02):204-213.
[29] 董鎖成 ,陶澍等.氣候變化對中國沿海地區城市群的影響[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0(04):284-289.
[30] 董鎖成 ,李飛,李澤紅等.中國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與環境一經濟空間格局——基于全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協整分析(英文)[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0(02):169-176.
[31] 董鎖成 ,薛梅.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地域分異規律探討[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2):63-67.
[32] 董鎖成 ,齊曉明等.中部糧食主產區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土地變化的GIS分析和對策研究——以江西省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06(05):709-716.
[33] 董鎖成 ,吳玉萍,王海英.黃土高原生態脆弱貧困區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研究——以甘肅省定西地區為例[J].地理研究,2003(05):590-600.
[34] 董鎖成 ,王海英.西部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3(10):115-119.
[35] 董鎖成 ,周長進等.“三江源”地區主要生態環境問題與對策[J].自然資源學報,2002(06):713-720.
[36] 董鎖成 ,王傳勝等.中國西部經濟社會地域分異規律研究[J].地理研究,2002(04):399-406.
[37] 董鎖成 , 吳玉萍. 中國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相互作用規律研究[J]. 中國學術期刊文摘, 2001, 007(011):1470-1473.
[38] 董鎖成 ,曲鴻敏.城市生活垃圾資源潛力與產業化對策[J].資源科學,2001(02):13-16.
[39] 董鎖成 .西北區域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1(02):111-118.
[40] 董鎖成 .西部大開發中生態環境問題與對策探討[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1(02):23-25.
[41] 董鎖成 等.中國21世紀資源節約型可持續發展模式[J].中國軟科學,1998(12):103-107.
[42] 董鎖成 ,張文中,方創琳.資源、環境與經濟作用機制和規律探討[J].資源科學,1999(04):18-24.
[43] 董鎖成 ,何希吾.九十年代我國反貧困戰略——人口、環境、經濟、社會協調發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994(01):92-95.
[44] 董鎖成 .土地產權界定與我國土地市場建設[J].科技導報,1994(10):61-64.
[45] 董鎖成 .非均衡系統協調發展模式在區域經濟實踐中的應用──以大福州地區為例[J].經濟地理,1995(02):12-17.
[46] 董鎖成 ,郭文卿等.島嶼資源類型與開發模式──以大福州沿海島嶼為例[J].自然資源,1995(06):13-19.
[47] 董鎖成 ,孫尚志等.長江上中游產業帶發展的目標與方向[J].開發研究,1995(03):25-27.
[48] 董鎖成 .我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發展的若干問題探討[J].甘肅社會科學,1992(04):47-52.
[49] 董鎖成 .地域分工的條件因素與動力機制探討[J].地域研究與開發,1992,040:1-5.
榮譽獎勵:
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獎、科技進步獎和其它科技獎勵20多項。
1.2020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2001年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3.2009年獲中國科學院杰出成就獎(主要完成者);
4.2020年獲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及歐州科學與工業聯合會勞動與知識獎;
5.2020年獲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彼得大帝獎;
6.2020年獲“中國科學院院長優秀獎”獲得者導師獎;
7.2019年獲蒙古科學院國際合作獎;
8.2016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9.2019年度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優秀研究成果獎一等獎;
10.2018年獲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三等獎;
11.2019年獲河北省統計科研優秀成果一等獎;
12.2008年獲中國科學院院地合作獎(科技類)一等獎;
13.2011年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14.2011年獲中科院院地合作二等獎(科技類);
15.1998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16.2013年獲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優秀科技獎;
17.1997年獲國家環保局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18.2011年獲河北省城鄉規劃編制優秀成果三等獎;
19.2011年獲“中國科學院院長優秀獎”獲得者導師獎;
20.2015年獲錢學森城市學優秀成果獎;
21.1996年獲中國科學院王寬誠科研獎金。
光明日報報道:
跨國地理科考:“一帶一路”新支撐
——專訪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董鎖成
基礎科學研究是科學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進一步推進,中國與沿線國家正在開展一系列的跨國合作。無論是“天塹變通途”的路橋項目,還是“地底兩萬里”的油氣管線,這些項目立項的基礎及維護的基礎都離不開嚴謹細致的地理、資源、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等多學科國際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創新。
啟動于2007年的科技部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中國北方及其毗鄰地區綜合科學考察,在十年之間不斷開花結果,更是為“一帶一路”倡議在中蒙俄區域落地生根夯下了堅實的基礎。日前,綜合科學考察成果之一的《中國北方及其毗鄰地區綜合科學考察》叢書陸續出版。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北方及其毗鄰地區綜合科學考察》叢書主編董鎖成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他認為,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持續推進,關于“一帶一路”的科學研究在國內層面,是不能滿足未來需要的,一定要實現多學科綜合考察研究的跨國飛躍。而通過此次中國北方及其毗鄰地區綜合科學考察表明,地理學、資源學、生態學、環境學及社會經濟等多學科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創新確實能起到讓“一帶一路”倡議的項目真正落地的作用。
建立跨國科學互信
記者:從地理學的角度,中國北方及其毗鄰地區有著怎樣的重要地位?
董鎖成:中國北方及其毗鄰的俄羅斯西伯利亞、遠東及蒙古國在地理環境上是一個相互影響的整體,地處東北亞核心區和中蒙俄經濟走廊樞紐區域,是中、蒙、俄三國戰略契合區。生態環境格局復雜,各種自然過程和人類活動交互作用,對中國資源、環境、生態系統及社會經濟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影響?萍际堑谝簧a力,“一帶一路”建設需要科技支撐,而資源環境格局和可持續發展議題是“一帶一路”建設項目必須重視的方面,也是跨國合作的互信基礎。
跨國的合作離不開對國外的深入了解,不是要泛泛了解這些國家的人文地理環境,而是從基礎科學的角度深入調查,補充完善科學數據信息,深入了解資源潛力和投資環境。這樣才能服務國家的大政方針和國際戰略布局。長期以來,由于歷史原因,中國缺少對該地區的科學研究和數據積累,尤其缺乏對俄羅斯和蒙古高緯度地區的考察研究。
為此,十年前的2007年,科技部啟動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中國北方及其毗鄰地區綜合科學考察”。該項目是我國首個利用遙感、GIS、GPS等信息技術和野外監測、實地考察等技術方法開展的一項多學科、多尺度、跨區域、全要素的大型跨國綜合科學考察項目。項目考察范圍包括中國黃河以北的東北地區、華北地區和西北地區,蒙古全境,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主持,國際合作單位包括俄羅斯科學院和蒙古科學院的多個相關研究所。
記者:地理信息事關國家安全,此次科考長達十年,去俄羅斯和蒙古采集地理信息有沒有遇到什么困難?
董鎖成:確實如此。我們的大型科考項目得以進行和持續,都以中俄、中蒙的睦鄰友好關系為基礎的。中國在國際社會上不斷擴大“朋友圈”,中國與鄰國之間不斷增強的政治互信,我們的項目也是見證。國際政治層面的跨國合作底色,中蒙俄科學家之間不斷的溝通和努力是亮色,在天時地利人和的大環境下,我們的科考碩果累累,后來簽署了近20項國際合作協議。
萬事開頭難。最早項目開始時,我們帶著項目和資金去遠東,請俄方科學家參與考察,他們中的大多數當時不參加也不支持。后來,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伊爾庫茨克科學中心主席米哈伊爾·庫茨明(Mikail I.Kuzmin)院士、伊爾庫茨克地理研究所所長安提波夫(Alexander Antipov)院士、貝加爾自然管理所所長阿爾諾(Tulokhonov Arnold)院士、太平洋地理研究所所長巴克拉諾夫(Peter Baklanov)院士等從科學的角度,給了我們鼎力支持,才讓俄羅斯的科學家越來越信任、支持我們,與我們共同開展聯合科學考察與合作研究。項目在俄羅斯的考察采樣過程均是和中俄科學家一同參與完成。
互信是逐漸建立起來的。庫茨明院士和阿爾諾院士確實是中俄科學家之間最早建立互信和聯合考察的重要“樞紐和橋梁”。在他們之后,兩國科學家間合作和溝通就越來越順暢。尤其是阿爾諾院士,長期以來都非常支持中俄聯合科考。
支撐“一帶一路”建設
記者:俄羅斯科學家為什么支持我們的跨國聯合科考?
董鎖成:立項之初,我們就確定了一個前提——考察的數據要在項目驗收的一年后,實現全部共享。因此,我們聯合科考是在合作共贏的大思路下開展的,俄方當然也共享合作成果。這種科學的共享并非是在公共的互聯網上進行簡單的共享發布,而是在科技部下的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上與外界共享。對于基礎數據的索取需要提交申請和登記,但是這個共享平臺對國外和公眾均是開放的。
記者:科技進步很快,谷歌地球服務的衛星拍攝精度之高令人驚訝。我們不遠萬里跑到蒙古、俄羅斯去進行實地科考,與使用衛星拍攝相比,優勢在哪里?
董鎖成:整體上來講,谷歌地球是一個面向大眾的地理信息服務平臺,提供的只是基本的信息數據,還并未達到科學的標準。從精度上講,它部分地區的拍攝精度高,但其信息數據并不能滿足高精度科學分析實驗和綜合研究的需要。而科學的數據采集和分析則要求更為嚴謹細致。針對基礎科學研究,科學采集的數據經過深入分析和挖掘才能得出科學結論。
比如,對于研究全球變化問題的科學家,就可以直接采用我們的數據?瓶颊{研的內涵要更加豐富,除了準確的地圖、基礎的地理環境外,資源潛力、生物多樣性、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社會經濟和人居環境和投資潛力,這些都是調研的內容,要為國家進行科學決策提供服務?瓶际强萍蓟A性工作,產出的成果除了地圖集之外,還有大量的專著、科學考察報告、國家咨詢報告等。
現在,大家查什么資料都上網。其實,網上的數據非常多,但是準確性和科學性都有很大欠缺。因此,多學科聯合、多專業參與的跨境國際科學考察和多專業參與的實地調研必不可少。
記者:本次科考有哪些突出成果?
董鎖成:我們的成果大體上有五個方面:一是創新了國際綜合科學考察的技術路線,首次提出并實施了中國北方及其毗鄰地區綜合科學考察點—線—面—網推進,定點觀測、綜合調查、數據集成、樣帶分析、國際協同創新信息平臺和國際科學家聯盟的技術方案,解決了多學科、多尺度、跨區域、全要素、大規模國際科學考察的技術難題,提高了綜合科學考察的國際化、信息化、數字化、標準化、規范化、智能化和數據共享水平。二是首次系統建立了國內規模最大、學科最多、覆蓋面積最廣的中蒙俄跨境區域數據庫群、地圖集和樣品標本庫。中蒙俄高緯度地區長期以來都是我國的研究空白,我們采集回來3000多個珍稀土壤、植物、動物、水的樣本,填補了國內空白。特別是北冰洋地區,除了地理條件嚴苛之外,本身管控就很嚴,一般科學家難以到達。我們獲取了一大批科學實驗和監測的數據。比如在貝加爾湖和色楞格河三角洲地區,中俄科學家一起定點監測,得到了一批連續的、非常珍貴的水環境數據。此外,我們還發現了一些稀有的動植物品種,彌補了我國長期缺乏本區域境外科學考察和科學數據的短板。三是首次建立了東北亞南北大跨度全要素綜合樣帶,進行了樣帶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梯度變化研究。四是創新研制了區域綠色發展全要素格局和機理模擬及應用關鍵技術方法。五是人才培養,我們通過項目培養了25到30名國際合作的中青年科技骨干,他們在科研中與俄羅斯科學家建立起了深厚友誼,這是很寶貴的。
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我們的科考成果直接服務于這一宏大的構想。2014年,我們項目組參與組織召開首屆“絲綢之路經濟帶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與全球100多位科學家倡議成立了“一帶一路”國際科學家聯盟,撰寫完成的“關于科技支撐‘一帶一路’建設的建議”和“‘一帶一路’資源環境格局和可持續發展”等相關研究報告先后被中國科學院、國家發改委、俄羅斯科學院、俄羅斯布里亞特共和國等部門采用,為“一帶一路”建設規劃提供了科技支撐。
記者:我們的科考從哪些層面體現了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支撐?
董鎖成: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大背景下,一個基礎性的綜合科學考察項目,除了滿足基礎科學的目標外,還要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決策需求。項目開始之初,倡議還未提出。后來,我們的地圖集、研究報告被國家相關部門在“一帶一路”規劃中應用,支撐了俄羅斯科學院相關研究所西伯利亞和遠東發展研究。原來的考察內容涵蓋面還不夠廣,不能滿足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的需要,還需要進一步拓展。因此,我們在完成原先的科考項目的基礎上,現在又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啟動了國家基礎資源調查專項中蒙俄國際經濟走廊多學科聯合考察,從原先中、蒙、俄1700萬平方公里的范圍聚焦到920萬平方公里,考察目標更加具體明確,強調落地,不僅滿足基礎科研工作的需要,更要滿足中蒙俄經濟走廊、俄羅斯歐亞經濟聯盟、遠東發展戰略、蒙古草原絲綢之路和我國東北振興戰略需求。
除了基礎地理環境本地的調查之外,社會經濟、投資環境、城市化、自然資源潛力調查、社會經濟與投資環境調查、城鎮化與基礎設施調查等均在調研內容之列?己说哪繕、指標變化之后,我們的科研成果也多樣化了,除了考察報告外,我們還要產出一批戰略咨詢報告、學術文章,并培養新的國際科學考察骨干人才。
記者:從科考中,我們發現中方、俄方、蒙方的關注點有什么差別?
董鎖成:俄羅斯是世界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地多人少,特別是遠東地區的人口密度更低,這與我國國情完全不同,因此他們的關注點也不太一樣。俄方特別關注生態環境系統、生物多樣性的研究,我方更關心的是環境污染議題。中國目前也非常關注生態系統領域的研究,但俄羅斯對于生態系統幾乎是一票否決的。比如,中俄油氣管線項目有一個方案是從貝加爾湖湖底穿過,后來,俄方考慮到這樣的規劃可能對湖區生態環境產生不確定的影響,方案就被調整至向北推了數百公里。另外,俄方也特別關注投資和研究經費的問題。至于蒙古方面,除了關心投資和技術引進外,他們還特別關注草場退化、沙漠化、大氣污染治理以及基層民眾的生計與脫貧問題。
保障東北亞生態安全
記者:在大數據時代,科考面臨什么樣的挑戰?
董鎖成:大數據時代,數據融合、共享、存儲、處理面臨的問題都是類似的。海量數據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技術規范統一的問題。比如人文方面,中蒙俄的貨幣計量單位不同。類似的度量衡、比例尺、分析手段和技術規范的不同會讓數據的整合與共享難以實現。因此,我們花了很大力氣在研究規范技術和數據融合。
新一代互聯網技術給中蒙俄三國的合作提供了新的機遇。項目專家組副組長孫九林院士一直在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信息共享協同創新信息網絡平臺建設,就是為了讓各國的研究單位和野外站點未來可以同時在一個平臺上集成數據、共享研究數據資料,開展聯合公關和協同創新。中蒙俄三國的野外生態站連成一個大網,就可以讓采集的數據涵蓋到暖溫帶、溫帶、寒溫帶、極地帶,這樣整個地理環境的全貌就都可以展示出來了。
記者:有些人認為全球氣候變化是個偽命題,因為世界上的事似乎只有變化這一點是永恒不變的,您如何看?
董鎖成:科學家們發現大量氣候變化事實,對未來進行了動態模擬,研究告訴我們,全球氣候變化必須要持續重點關注,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切切實實地影響到、危及到了我們全人類的生產生活。
首先,據預測,假如全球氣溫再上升2度,冰河就會消融,繼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就會淹沒沿海城市。
其次,目前全球氣候既有變暖變干的趨勢,也有變暖變濕的趨勢。我們科考發現,俄羅斯遠東地區的積雪面積減少了,凍土也在消融,極地的苔原帶、森林分界線、作物分布范圍都有向北推移的跡象,隨之帶來的是地表自然景觀的變化。這對于我們的基礎設施——公路、鐵路、油氣管道等都會產生嚴重的影響。
“一帶一路”倡議下,各國未來在基礎設施方面未來會投入海量資金,不做好基礎研究,就可能讓這些共建共享項目面臨嚴重風險。
再次,凍土消融影響溫室氣體的排放。根據我們的研究發現,北半球稻田集中地以及西伯利亞的沼澤地,是溫室氣體產生的重要區域。假如凍土消融變成沼澤,顯然就會加大溫室氣體的排放源。
記者:東北亞地區的生態安全如何保障?
董鎖成:中國北方、西伯利亞、蒙古高原及大氣環流、邊境河流等都是影響整個東北亞生態安全的重點區域和關鍵要素。天氣預報里幾乎天天提到蒙古高壓和西伯利亞寒流,可見這個區域對我國影響之大。然而,這些寒流不僅在冬天會給我們帶來冷意,更重要的是,在全球變化的大背景下,人類活動造成的不利影響如大氣污染都可以通過這種跨境傳輸通道危及我們。我們現在可以明顯感受到的就是沙塵的跨境傳輸,因為蒙古國實際上是我們國家沙塵暴的北部源頭之一。河流的跨境污染問題就更加重要了,因為上游的污染必然傳輸到下游,有時是災難性的。中國北方、蒙古、俄羅斯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等中高緯度地區看起來面積很大,實際上生態是很脆弱很敏感的。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中俄蒙經濟走廊”的建設一樣,東北亞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也需要區域各國勠力同心才能維護好。
來源:光明日報 2018-01-24
平涼日報報道:
董鎖成:每次回家鄉都很激動
3月18日,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董鎖成再一次回到家鄉——平涼,這位出生在平涼市工業園區四十里鋪鎮楊塬村槐樹莊社的西北漢子,離開家鄉已經30多年了,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對家鄉的感情與日俱增。
董鎖成說:“對于這片土地,太牽掛了……”
勤學苦讀:成就事業
1978的秋天,董鎖成從涇河南岸的小山村考入西北師范大學地理系,那年秋天的收獲成為他人生的新起點?嘧x4年,學業有成,畢業后他回到平涼,先是在涇川一中當老師,后又調到原平涼師范學校任教。兩年間雖說工作有了變動,但他愛學習的習慣沒有變,每日勤學苦讀,將地理專業與英語學得非常扎實。1984年的秋天,他又以優秀的成績考回母校攻讀經濟地理專業碩士學位,1987年獲碩士學位后,他到蘭州財經大學任教,次年他考到東北師范大學繼續深造,1991年獲得經濟地理專業博士學位,同年,到中國科學院國家計委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從事科研工作,1996年破格晉升為研究員。
目前,董鎖成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先后在聯合國全球人居研究網絡顧問委員會、中國科學院、科技部、“一帶一路”國際科學家聯盟、中俄生態理事會委員以及國家發改委、國家環保部和西安交通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以及“一帶一路”國際科學家聯盟等20多個國內外單位、學術團體擔任重要職務。
學有所成:著作眾多
4月4日,記者通過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生導師李富佳了解到,董鎖成主要研究區域生態經濟、生態城市、循環經濟,資源經濟,旅游規劃等方面。多年來取得的學術成果眾多:先后主持和完成國家科技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和省部級重點研究項目和地方課題等90多項,長期參與國際合作研究與交流。主持完成國家科技基礎性專項重點項目中國北方及其毗鄰地區(俄、蒙)綜合科學考察,填補了國內空白,為“一帶一路”戰略規劃提供了科技支撐;最早提出并組織完成“西部生態經濟區劃與典型區可持續發展模式”研究,被列入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成果和國家發改委“十一五”規劃前期研究成果,為西部大開發提供了科技支撐;較早研究資源節約型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和沿海地區21世紀資源環境戰略;提出經濟地域運動理論和非均衡系統協調的區域發展模式。在區域生態經濟理論與實踐領域取得有效進展,提出符合中國國情的企業循環、產業循環、區域循環和社會循環經濟體系、生態城市和生態文明建設模式。他主筆撰寫的重要科研報告先后9次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肯定與批示。
董鎖成發表和出版論著350余篇(部),其中專著20部。獲中科院杰出成就獎和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國家“五個一”工程獎1項,王寬誠獎研金1次以及其他獎勵15項。
李富佳說,董老師人勤奮,論著很多,代表性的有《經濟地域運動論·區域經濟發展的時空規律研究》《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研究》《中國北方及其毗鄰地區綜合科學考察(系列叢書)》《中國百年資源、環境與發展報告:1950—2050年資源、環境與經濟演變和對策》等。
采訪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說:“董鎖成是一個非常熱愛家鄉的人,這么多年他一直關注家鄉的建設與發展!
董鎖成出生在平涼,他對家鄉以及西部的生態與建設特別關注,他關心地處黃土高原的家鄉,研究西部生態。先后編著了許多與西部有關的學術論著,主要論著有與劉桂環合作的《黃土高原生態脆弱貧困區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與吳玉萍合作的《黃土高原生態脆弱貧困區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研究——以甘肅省定西地區為例》等。
思念家鄉:希望平涼更美
董鎖成學術有成,著作等身,工作忙碌,可他對家鄉的情感沒有變,他依戀這片故土,他希望家鄉更美。
3月18日,董鎖成再一次來到家鄉平涼,3天來,他四處奔走調研,對家鄉的那份濃情與熱愛盈盈溢出。他說,這幾年,平涼的變化太大了,家鄉越來越現代化了,變得快讓人認不出來。
“平涼的生態文明建設抓得實,做得好。尤其是植樹造林、水資源保護以及***等工作成效明顯,讓人高興!倍i成說,他這次來平涼不光是完成工程院的科研任務,也想通過中國工程院生態文明建設項目工程,促進我們平涼建設成為國家級生態文明示范市。
“平涼地處三省交匯的幾何中心,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但區位優勢發展利用不好將在一定程度上被邊緣化。那么,如何把邊緣地區中心化,一直是自己與同事們研究的目標與方向!倍i成說,平涼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更是現代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城市,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定位高,可以通過創新型城市發展模式,發揮自然資源資產優勢,通過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把平涼真正變成黃土高原欠發達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市。
說到生態文明建設,董鎖成對家鄉的未來充滿信心,他說:“我們平涼正在規劃涇河生態景觀廊道建設,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突破口,也是改變平涼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是一個標志性的生態工程,我覺得大有文章可做!”
來源:平涼日報 2017-04-07 06:10 http://www.yybnet.net/